您當前所在的位置: 網站首頁 -> 院内機構 -> 生物技術系 -> 正文

生物技術系教師簡介

發布日期:2020-05-15   來源:太阳集团1088vip   點擊量:

生物技術系教師簡介


郭建夫:男,1959年生,中共黨員,碩士,二級崗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廣東省現代農業産業技術體系水稻創新團隊品種選育崗位專家,廣東省農業科技創新帶頭人。長期從事農業科研及人才培養工作,先後承擔國家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國家科技成果重點推廣計劃、廣東省重大科技專項等課題30多項;主持育成通過國家、省級品種審定的水稻新品種40多個,其中2010年以來主持育成水稻新品種14個,6個水稻新品種被遴選為廣東省農業主導品種,培育了5個具有自主知識産權新水稻不育系通過省級成果鑒定,獲植物新品種權(專利)4項;在《中國農業科學》、《Plant Signaling and Behavior》等刊物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研究論文40餘篇;獲科學技術獎4項,獲省級成果推廣獎3項,其中以第1完成人獲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1項,第1完成人獲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獎一等獎1項;育成的水稻新品種在華南稻區大面積推廣應用,獲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先後榮獲全國知識型職工先進個人,廣東省勞動模範,全國先進工作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獲得者等榮譽稱号。


何紅:男,1963年生,博士,三級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植物病理學教學與研究工作,研究領域與方向:南亞熱帶植物病害病原生物學、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海洋微生物資源及其農業中的應用、微生物菌肥等;獲廣東省科學技術二等獎一次、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二、三等獎各一次;指導的碩士生3人(次)獲國家獎學金、指導的本科生獲2018年 “挑戰杯·創青春” 廣東大學生創業大賽金獎和第六屆“創青春”廣東青年創新創業大賽暨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新創業大賽農業農村組創新類一等獎(2019);兼任廣東省植物保護學會常務理事,廣東省植物病理學會理事。


 

殷學貴:男,1964年生,博士,三級教授,生物技術專業首席教師,作物遺傳育種學科帶頭人。廣東省本科高校植物生産類專業教指委副主委,廣東省植物生理學會理事,廣東省遺傳學會理事。長期承擔本科生《試驗統計學》、《分子生物學》和研究生《數量遺傳學》、《分子植物育種》等課程教學,小麥抗條鏽品種“中天一号”培育者,現從事蓖麻種質資源、分子遺傳育種和基因組學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科研項目16項,獲省、市級科技獎勵11項,發表學術論文80餘篇(SCI收錄20篇),出版英文專著四部。


馮乃傑:女,1970年生,中共黨員,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學會農業災害風險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學會農業自然災害減災專業委員會理事;長期從事作物化學控制原理與技術、作物高産栽培生理及作物抗逆生理方面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先後主持和參與國家級、省級和廳局級項目30餘項,其中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項,主持“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項目子課題1項,主持黑龍江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主持黑龍江省科技攻關項目2項,主持黑龍江省博士後基金項目1項;獲得科研省級和廳局級科研獎勵12項;撰寫教材2部,專著2部,獲得授權發明專利4項;近年來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SCI和國内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


鄭殿峰:男,1969年生,中共黨員,博士,三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太阳集团1088vip作物學科帶頭人;1999年6月畢業于中國農業大學,獲農學博士學位;2009年到2010年在美國密蘇裡大學作訪問學者;現任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學會農業災害風險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學會農業自然災害減災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主要研究方向為作物高産栽培生理、農業減災和作物化學調控;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項,承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等國家級項目和課題10餘項,省部級和廳局級科研項目和課題40餘項;在《BMC plant Biology》、《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Acta Physiol Plant》、《中國農業科學》、《作物學報》、《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等學術期刊上發表研究學術論文160多篇(SCI收錄20篇);授權發明專利6項;獲得省部級以上科研獎勵12項;出版專著8部,教材2部;黑龍江省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榮獲黑龍江省政府特貼。


郭良珍:女,1968年生,博士,教授。長期從事昆蟲學相關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先後主持或參加國家自然基金課題2項、參加省、市級教學和科研課題多項,在《The Pan-Pacific Entomologist》、《Oriental Insects》、《動物分類學報》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30多篇,其中SCI 收錄2篇,參編科普類著作1部。曾入選廣東省“千百十工程”重點培養教師,廣東省農村科技特派員。曾獲太阳集团app首页“優秀教師”、“先進個人”、“科研先進個人”和“本科優秀畢業論文指導獎”等榮譽稱号。


胡漢橋:男,1968年生,中共黨員,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太阳集团app首页農學院生物技術系主任,主要從事植物抗病等領域的教學和研究。主講《分子生物學》、《生物信息學》和《分子生物學實驗》等課程。主持過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廣東省科技攻關項項目,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發表論文30多篇,其中SCI論文總影響因子37分,其中作為第一作者或通迅作者SCI論文6篇。作為副主編參編專著1部。廣東省植物病理學會常務理事。



劉月廉:女,1965年10月生,博士,教授,研究生導師,長期從事微生物學、植物病理學科研與教學研究,主要承擔《農業微生物學》、《資源微生物學》、《食用菌栽培》、《技能訓練》等課程。教學質量優秀,被評授予廣東省“南粵優秀老師”稱号,太阳集团app首页首屆“師德先進個人”稱号,多次評為先進個人。主持教學研究課題“微生物主動性學習教學模式的探索”、“小組學習法教學實踐”;指導香草園大學生創新團隊項目5項,分别獲得2014年和2016年廣東大學生“挑戰杯”創業計劃競賽二等獎2項,三等獎2項,在研1項。主持研究生創新計劃項目“西番蓮病原真菌多樣性研究”,發表論文3篇。主持廣東省科技廳課題“海産品下腳料發酵物對香蕉枯萎病的防治作用”和“海洋酸化對紅樹内生真菌多樣性及緻病性的影響”2項。科研成果分别獲得湛江市科技進步三等獎和茂名市科技進步一等獎。獲得授權專利4項,發表論文35篇,其中SCI論文8篇,撰寫專著1部。


周鴻凱:男,1962年生,碩士,中共黨員,作物學研究員,碩士生導師,廣東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項目“耐鹽堿水稻重要功能基因挖掘及品種創新與應用”的首席專家。第十二屆湛江市政協委員,湛江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湛江市糧食安全之星。主要從事作物學和農業生态的科研和教學工作,在作物數量遺傳、抗逆育種和作物抗逆生理、作物高産、優質、安全種植技術體系與農業環境生态方面,尤其是耐鹽水稻(海水稻)品種培育與種植技術方面取得一定的理論研究與實際應用成果。主持多項省、市的研究課題;在國内外科技期刊上發表研究論文50多篇,發明授權專利1項,植物新品種保護權6項,多項成果獲得省市科技進步獎和農業推廣獎。近年來,緻力于鹽脅迫下水稻生理生化的響應機制,以及海水稻種質資源收集、保護和利用研究,培育特色耐鹽堿水稻新品種。


 

易潤華,男,1973年8月出生,博士,副教授。2002年7月畢業于中國科學院大學(華南植物園培養)植物學專業。主要從事農業植物病理學、植物病害防治等教學與科研工作,承擔《普通微生物學》(卓越課堂課程)、《農業植物病理學》(應用型人才培養課程)等本科課程教學。主持多項校級教學改革項目,參編教材1部(副主編,全國高等農林院校生物科學類“十二五”規劃系列教材及高等農林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主要研究領域是農作物災害性病害綜合防控,主持并完成廣東省自然基金、廣東省科技攻關、廣東省農業廳技術示範等科研項目。長期深入粵西地區基層調研當地經濟作物種植及病害防控狀況,幫助當地農戶解決生産實踐難題。獲國家授權發明專利1項、校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校級教學質量優秀獎三次、指導第一屆全國大學生植物保護專業能力大賽一等獎、第十二屆“挑戰杯”廣東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指導獎、發表科研論文20餘篇。


梁鉀賢:男,1963年出生,中共黨員,碩士,副教授。主要從事植物高效生産技術開發應用研究和相關教學工作,長期從事植物種苗組培快繁技術及健康種苗培育的生産研發工作,是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抗香蕉枯萎病品種繁育湛江示範基地項目負責人。主持廣東省星火計劃項目一項,參與(主研)省科技計劃項目5項,主持湛江市、茂名市科技計劃3項,發表學術論文15篇,獲省農業技術推廣獎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市科技獎5項,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3項。


謝平:女,1968年生,副教授,博士,主要承擔《農業氣象學》、《森林氣象學》和《資源遙感與信息技術》的教學工作。從事農業水資源、耐鹽水稻、甘蔗水份與養分等方面的科研工作,主持校級項目5項,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論文近20篇。




謝東雄:男,1962年生,學士,副教授。一直從事生物化學和植物生理學教學和科研工作,參加或主持科研項目五項,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論文十多篇,參編和副主編國家級規劃教材四部。研究方向為植物逆境生理生化。


朱宏波,男,1973年出生,作物遺傳育種專業,博士,副教授。 2004年畢業于福建農林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作物遺傳育種專業),2004-2006年,浙江大學農學院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2008年8月-2009年2月,澳大利亞迪肯大學進行訪問學者研究工作,2006年入職太阳集团app首页,主要從事甘薯遺傳與育種研究工作,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以第三完成人參加國家基金廣東省聯合基金1項,累計發表論文20多篇,在甘薯無公害種植和水肥一體化方面進行多年探索,示範種植面積累計上千畝,成功引種甘薯新品種濟薯26,并累計推廣3000多畝。


李亞:女,1978年生,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2015年畢業于華南農業大學植物病理學專業。主要承擔本科生的《農業微生物學》、《植物保護學》和研究生的《農業資源及有害生物調查與評價》等課程的講授。目前從事植物病原細菌學,植物病害生理與園藝植物病害綜合防治,主要是柑橘類植物細菌性病害防治,病原細菌的緻病機理,病原菌與寄主植物的互作模式及寄主植物免疫反應形成的途徑等方面的研究。近年來,先後主持和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高校優秀青年創新人才培養項目和廣東省在線開放課程建設項目等各級各類項目10餘項,發表科研、教學改革論文20餘篇,其中SCI收錄論文7篇,獲批計算機軟件著作權1項,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各1項,指導學生獲第三、四屆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獲一等獎,指導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一項。


劉穎,男,中共黨員,1985年生,漢族,博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太阳集团app首页“南海青年學者”。主要從事植物生物技術與分子生物學的教學與科研工作,重點研究植物遺傳改良及功能基因的分子機理。主持1項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2項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2項廣東省教育廳項目、1項湛江市科技計劃項目、5項太阳集团app首页校級科研項目。另外還作為指導老師指導本科生完成了4項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到目前為止,以第一或通訊作者身份發表學術論文35篇,其中有6篇被SCI收錄,16篇被EI或ISTP收錄,4篇被CSCD收錄;其中含8篇教學改革論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3項,已經獲得10項授權。主編英文專著1部。申請實用新型專利1項。  


任磊,男,中共黨員,1987年生,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太阳集团1088vip生物技術系副主任。2017年畢業于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專業),同年入職太阳集团app首页,主要從事生物化學與環境微生物學教學與科研工作,涉及海洋微生物學、微生物分子生物學、微生物生态學、生物降解及生物信息學等領域。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協同育人、廣東省教育廳青年人才等項目4項,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1項。相關研究結果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等期刊發表論文34篇(SCI論文14篇,累計影響因子57.865),申請發明專利7項(獲授權5項),并擔任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Electronic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及生物技術通報等期刊審稿人。


沈雪峰,男,1982年生,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同行評議專家。廣東省高等學校“千百十人才培養工程”校級培養對象,廣州市珠江科技新星,中國植物保護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目前主要從事作物化學調控機制研究,現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高校博士點新教師基金、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廣州市科技計劃項目等課題。近年來,先後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其中SCI收錄20餘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3件,申請國家發明專利4件,完成軟件著作權2件,主編著作1部,參編著作1部。主編本科教材1部(已列入農業部“十三五”規劃教材目錄),參編本科生教材1部。獲2013年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三等獎1項(排名第二),獲2017年校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排名第四)、二等獎1項(排名第一),獲2018年第十六屆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高等院校青年教師獎。


趙黎明: 男,1980年生,九三社員,博士,副教授。長期從事于水稻栽培生理生态調控、節水灌溉及高産高效栽培等理論與技術實踐研究。主持省農墾總局科技計劃項目2項,參與完成國家科技支撐、國家重點研發、國家公益類農業專項、省科技攻關等項目20餘項。獲全國農牧漁業豐收一等獎1項,獲省農墾總局科技進步一等獎5項,獲省農墾總局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獲科技成果4項,參與育成水稻新品種2個,獲專利授權6項,發表包括SCI、EI、CSCD收錄在内的學術論文50餘篇,參編(著)著作2部。


陳苗(1984-),女,漢族,中共黨員,博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廣東省農村科技特派員、深圳市農村科技特派員、湛江市高層次人才、江門市高層次人才、廣東省科技評估專家庫專家、湛江市科技評估專家庫專家。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分子育種、化學誘變育種、植物遺傳改良、功能基因的分子機理、基因組編輯以及植物組織培養和遺傳體系的建立。多個專業雜志審稿人。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會員、美國植物生物學家學會(ASPB)會員、中國熱帶作物學會會員,廣東省植物生理學會會員。主講《生物化學》本科課程。近年來以通訊作者發表包括SCI、ESI、CSCD收錄在内的學術論文約20篇,副主編與參與著作各1部。獲授權國家專利2項。


黃永相,男,1978年生,副教授,博士,廣東省農業科技特派員,主要從事作物遺傳、育種新技術與水稻育種應用等領域的教學和研究。主講《試驗統計方法》、《種子工程技術》和《植物雜種優勢原理與利用》等課程,作為副主編參編教材1部。主持或參與育成5個雜交稻不育系通過省級技術鑒定,30多個雜交稻新組合通過品種審定,獲植物新品種保護權3項。主持過省、市各類項目8項,發表研究論文30餘篇,其中SCI(EI)論文4篇、中文核心期刊22篇。獲得各類專利7項、軟件著作權6項。獲得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


陳建國:男, 1964年生,碩士,講師,擔任《旅遊與文化》、《植物生理學》和《生物化學》等課程的教學任務。


陸建農,男,1976年生,助理研究員,博士,太阳集团1088vip生物技術系專職教師,主要從事作物栽培教學與蓖麻科研工作。主講《植物生産學》、《作物栽培學》、《高級作物栽培學》等課程。主持過湛江市科技攻關項目和太阳集团app首页自然基金與博士啟動等科研項目,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省科技攻關項目5項目。發表論文20多篇,其中SCI論文總影響因子14分,其中作為第一作者或通迅作者SCI論文4篇,以非第一作者發表SCI 2篇,教改文章1篇,核心期刊3篇。作為參編專著2部。授權中國發明專利1項。


莫俊傑:男,1980年出生,中共黨員,博士,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作物雄性不育及其雜種優勢利用研究和相關教學工作。主持校級課題3項、橫向課題2項;參與(主研)省科技計劃項目3項;參與廣東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項目1項、廣東省省級鄉村振興戰略專項資金省級項目2項、廣東省普通高校省級重大科研項目2項、湛江市科技計劃項目1項。發表學術論文15篇,獲省直單位第六屆工作技能大賽第二名,省農業技術推廣獎二等獎1項,市科技獎2項,其中二等獎、三等獎各1項。

王育林:男,1969年生,碩士,講師。參編全國高等農林院校生物科學類專業“十二五”規劃系列教材《基礎生物化學》。


吳正偉, 男,1986年10月生,中共黨員,講師。2015年6月畢業于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獲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專業博士學位,同年參加工作。現為廣東省植物保護學會第九屆理事會理事。主要從事植物保護相關教學和科研,研究方向為入侵害蟲生物學及害蟲生物防治。近年來,先後主持或參與廣東省教育廳“創新強校工程”、廣東省農業科技特派員精準扶貧鄉村振興入庫項目、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項目等5項。發表論文20餘篇,其中SCI論文4篇。多次獲本科優秀畢業論文(設計)指導獎并指導大學生分别在第一屆、第二屆全國大學生植物保護專業能力大賽中獲團體一等獎和二等獎。


章月琴,女,1982年生,博士,講師,以番茄和熱帶特色作物為研究對象,主要從事植物發育生物學和逆境生物學的研究和教學工作。主持廣東省教育廳項目1項,以主要參與人參與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廣東省農業廳項目2項,廣東省教育廳項目1項,共發表SCI論文7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SCI論文4篇。


盧豔麗:女,1973年生,中共黨員,博士,講師。長期從事作物栽培學、作物生理學等領域的教學、科研和推廣工作。主持2項廣東省科技廳項目,參加2項廣東省科技廳項目,以第一作者公開發表學術論文9篇。在太阳集团app首页2013年教師授課觀摩競賽中獲二等獎。


饒剛順,男,1986年生,博士,講師。2018年12月博士畢業于華南農業大學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專業,2019年3月進入廣東海大學工作,主要從事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專業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耐鹽堿作物高産優質安全栽培生理生化機制研究。發表科研論文8篇(含SCI收錄4篇),國家發明專利公開1項。


師沛瓊,女,1989年生,中共黨員,講師,博士,太阳集团1088vip生物技術系任教,主要從事昆蟲分子生态學及害蟲生物防治領域的教學和研究。主講《科研方法與論文寫作》、《植物保護專業外語》、《植物病蟲害調查與研究方法》等課程。作為技術骨幹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1項、公益性行業(農業)項目1項。發表論文10餘篇,SCI論文累計影響因子21分,其中作為第一作者發表SCI及核心論文4篇。指導本科生參加第二屆全國大學生植物保護專業能力大賽獲得團體二等獎。


徐進,男,1984年生,中共黨員,講師,博士,太阳集团1088vip生物技術系任教,主要從事害蟲生物防治、昆蟲分子免疫等領域的教學和研究。主講《植物化學保護》、《生物制藥工藝學》和《農田雜草及防除》等課程。主持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區域聯合基金青年基金項目1項、教育改革項目1項,作為技術骨幹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發表論文10餘篇,SCI論文累計影響因子22分,其中作為第一作者發表SCI及核心論文5篇。作為指導老師帶領本科生參加第一、二屆全國大學生植物保護專業能力大賽分别獲得團體一、二等獎。


淩宇,男,1982年1月出生,博士,太阳集团app首页拔尖人才青年學者,碩士研究生導師,2012年畢業于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2012年至2018年先後在北京林業大學和沙特阿蔔杜拉國王科技大學做博士後研究,2018年夏天入職太阳集团app首页。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作物與環境互作機理、植物發育生物學、嶺南特色植物資源開發利用等。目前已發表10篇SCI文章,早期的植物發育生物學方面的工作成果主要發表于Planta、BMC Plant Biology等的經典雜志,揭示特殊氨基酸、信号物質在植物生長發育過程中的作用機制;近期的植物與環境互作的研究結果主要發表于Plant Journal、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BMC Genomics 和Plant Signaling & Behavior等國際知名雜志;其中, 發表于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的工作結果揭示mRNA可變剪接調控在植物受受熱脅迫時的應答機制,首次将mRNA可變剪接調控與植物受熱脅迫記憶聯系起來,這些工作成果為植物對環境脅迫的響應機理研究及作物抗逆育種工作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和研究思路。



上一條:生物技術系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