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所在的位置: 網站首頁 -> 科學研究 -> 科研創新 -> 濱海農業研發特色 -> 正文

學院濱海農業特色

發布日期:2020-05-11   來源:   點擊量:

學院在種植和養殖領域積累了豐富的技術和經驗,在熱帶作物和畜牧的多個領域開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一)熱帶濱海作物方面的特色研究成果

搜集和保存木菠蘿種質資源600多份、水稻5000多份、甘薯500多份、華南野生蓖麻1500多份和稻瘟病菌株200多份,挖掘耐鹽水稻等一批特異基因和種質資源,基于耐鹽水稻培育的“海紅香米”産品成為全國暢銷的特色保健大米産品;培育省級審定新品種水稻11個、菠蘿蜜3個、辣椒2個,其中有4個品種成為廣東省農作物主導品種,選育的水稻品種累計推廣2000多萬畝,創造經濟效益2億多元;突破了香蕉綠色食品和粉蕉有機食品标準化生産技術、超級稻水肥耦合高效栽培技術、瓜果類蔬菜土傳真菌病害成災機制及防控技術、稻田土壤镉污染機制與修複技術等一系列制約熱帶、南亞熱帶作物高效生産的關鍵技術,為華南熱帶作物安全高效生産和農田生态環境改善做出了重要貢獻,有力地保障了熱作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2019年,我校拔尖人才講座教授陳日勝在江門的海水稻育種基地田塊功能劃分和使用科學規範,首次連片700餘畝試種多個海水稻品系就獲得成功。海水稻研發工作成果喜人,受到人民日報客戶端、半月談網、南方日報、南方農村報等多家主流媒體廣泛關注,以多種形式進行了報道。

(二)熱帶濱海畜牧學領域的特色研究成果

1. 地方特色畜禽品種遺傳資源挖掘利用。立足我國南方地區畜禽遺傳資源,重點圍繞廣東信宜懷鄉雞、貴妃雞、麒麟雞、雷州黑鴨、獅頭鵝、雷州山羊和雷瓊黃牛等優良地方品種的種質特性及耐熱機理開展研究及配套系選育,地方特色鮮明,形成了畜禽遺傳資源研究利用和抗病育種技術體系,成果應用于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産生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

2. 南亞熱帶濱海動物營養與飼料資源開發利用。系統研究熱帶環境條件地方特色畜禽各生理階段營養需要特點及脂肪代謝機理,研制優質高效飼料配方,在運用營養調控提升炎熱環境畜禽生産力領域取得突破,研制促進熱區畜禽生産和健康的中草藥添加劑和微生态制劑。确定雷州山羊、雷瓊黃牛、雷州黑鴨需要營養,提出了麒麟雞建議飼養标準,示範并推廣優質肉羊高産配套技術。

3. 濱海濕熱環境動物健康養殖。瞄準濱海濕熱環境規模化養殖動物健康保障、化藥殘留、排洩物污染等重大問題,研究動物健康養殖原理與技術,改善濕熱條件下動物免疫機能和健康水平。将“動物-環境-人類”置于一個生态系,完整、準确監測和保障熱區動物健康;突出南藥飼料添加劑、免疫增強劑、微生态制劑研發,控制規模化養殖動物群發病。在微生态制劑、抗菌中草藥、禽流感快速診斷技術、小鵝瘟新型疫苗等方面的研究取得突出成績。

4. 海洋活性物質調控畜禽繁育機能與反季節繁殖。運用現代生物技術與方法重點研究我國南方畜禽生殖生理調控和動物胚胎組織工程等關鍵問題。開展海洋生物活性物質如海藻等對畜禽繁殖性能的影響、調控與推廣應用。在南方開展以獅頭鵝為代表的反季節繁殖與調控機理研究。充分利用海洋資源優勢,挖掘海洋活性物質調控地方畜禽繁殖特性的作用機理,具有鮮明的區域優勢。


供稿、審核:馬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