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學是太阳集团app首页辦學曆史最悠久的學科之一,學科自2000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其作物遺傳育種學科是廣東省重點扶持學科,作物學為廣東省高水平大學重點建設學科,太阳集团app首页攀峰重點學科。

1. 主要研究方向
學科方向一:濱海種質資源與作物基因組改良。廣泛收集、整理濱海作物種質資源,發掘優異性狀關鍵基因,開展基因功能研究,并構建核心種質資源庫。利用現代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和傳統育種技術,改良作物經濟性狀,創新種質資源,培育高産、優質、高效、抗病、抗蟲、耐鹽新品種。
學科方向二:濱海作物逆境生理生态。主要研究鹽堿、季節性幹旱、高溫和台風等非生物逆境對濱海作物生長發育及産量、品質的影響,揭示非生物逆境對作物的緻害原因、為害程度以及緻害機制,研究提升作物抗非生物逆境能力的技術。
學科方向三:濱海作物優質高效生産。以濱海作物為研究對象,重點開展作物生長發育規律及其與環境互作機制,作物優質安全高效健康生産原理及技術,濱海中低産田綜合治理技術等研究,系統地解決作物生産實踐中存在理論和技術問題。
2. 學科定位及目标
堅持“立足粵西、面向華南、服務‘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發展定位,圍繞鄉村振興、糧食安全、軍民融合發展和科教融合等國家戰略需求,充分發揮學科優勢,積極發展交叉學科,着力推動“新農科”建設,開展濱海作物種質資 源收集與創新、作物耐鹽性的生理生态調控、濱海及海島鹽漬土開發、農業投入品研發以及配套關鍵栽培技術集成,從而有效解決濱海鹽漬地開發難、優良耐鹽種質資源匮乏、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等“卡脖子”問題,積極打造高水平的研發團隊、科研平台和教育高地,努力建成具有熱帶濱海特色的高水平作物學學科。
3. 學科師資隊伍
本學科現有教學科研人員51人,教授10人,副教授29人;博士學位人員43人;博士生導師3人,碩士生導師27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人、廣東省現代農業産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3人。校戰略咨詢專家、特聘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傅廷棟教授,校拔尖人才講座教授、著名水稻研究專家馬國輝研究員、著名油菜研究專家周廣生教授和著名生物學家邱全勝教授等。



4. 科研情況
作物學學科擁有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華南中心,熱區作物遺傳育種中央與地方共建優勢學科實驗室,省熱帶作物高效生産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省級現代農業産業技術研發中心、省級中國東盟海水稻研究院等科研平台和國家油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果轉化(陽江)示範基地等多個國家級和省級科研平台。
近5年,學科人員共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各級各類科研項目300項,到帳經費合計4000多萬元。獲得省部級科研獎勵多項,發表學術論文300餘篇,其中SCI收錄近百篇,EI收錄十餘篇。近年來,學科榮獲一批優秀教學科研成果,為國内外輸送了一大批優秀人才,為廣東乃至華南地區的鄉村振興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科技和人才支撐。




5. 社會服務與國際交流
學科團隊每年為粵西各市縣開展以“水稻高産栽培理論與技術”等現代農業技術培訓15場次左右,每年培訓技術人員1500多人次;作物學學科承擔着“廣東省園藝學會(湛江)科技服務站”的科技服務工作;作物學學科有廣東省現代農業“五位一體”示範基地指導專家3人,有30多名廣東省農村科技特派員和近10名廣東省企業科技特派員,這些科技工作者開展了大量的政府決策支持和科技推廣工作,先後承擔了2項科技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和2項财政部國家級現代農業綜合開發區農業科技推廣項目;舉辦了2016年度“現代作物育種技術研讨會”,2019年度“中國海水稻論壇”,2020年第二屆“中國海水稻論壇”;受廣東省農業廳和湛江市人民政府委托,編制了《湛江市熱帶亞熱帶果蔬産業發展規劃(2016-2020)》。學科還積極推動與烏茲别克斯坦共同搭建國際合作平台,構建“一帶一路”中烏耐鹽堿高效開發利用農業聯合實驗室,形成學生聯合培養機制,加強雙方科技人員交流,組織派遣優秀專家團隊幫助烏茲别克斯坦發展鹽堿地高效開發利用農業技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