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繁殖學》課程簡介
1、 太阳集团app首页《動物繁殖學》課程發展的曆史
本門課程原為《家畜繁殖學》,現改名為《動物繁殖學》。
從1958年-1996年,為本校招收的畜牧獸醫專業專科生開設《家畜繁殖學》,同時開設《家畜生理學》、《獸醫産科學》、《家畜解剖與組織胚胎學》等相鄰課程。從1997年開始,為動物科學專業、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專業、生物技術專業本科生、專科生開設《家畜繁殖學》課程。90年代以前,課程教學主要采用“黑闆+粉筆”的傳統教學方式組織教學。90年代初至2004年前,課程除采用傳統教學方法之外,采用了投影、電視錄像教學,在教學過程中,任課教師自行制作了标本,以供實踐教學之用。
2004年,《家畜繁殖學》改名為《動物繁殖學》。在教育部1998年公布的本科專業目錄中,将《動物繁殖學》列為動物科學專業的主幹課程。我校将《動物繁殖學》課程列為生物技術專業選修課。從2002年開始,本課程依托動物科學專業、動物醫學專業以及學校重點學科《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和《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的建設快速發展。
2005年,《動物繁殖學》課程申報校級精品課程,經專家評審,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審議,校長辦公會議決定,立項進行建設。
2、 《動物繁殖學》課程的主要内容
《動物繁殖學》是動物科學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屬于學生必修的骨幹課程之一,該門課程主要包括動物生殖生理,動物繁殖技術和動物繁殖力的評價與動物繁殖管理技術等内容。在扼要講授動物生殖器官的發生發育和動物生殖器官結構與功能的基礎上,系統闡述生殖激素的分泌規律及作用特點,雄性動物生殖生理,雌性動物的發情以及受精、妊娠和分娩等生殖生理過程,重點講授動物生殖調控技術,包括人工授精技術,同期發情(誘導發情)技術,胚胎移植技術,體外受精技術。此外,扼要介紹動物繁殖管理技術及動物繁殖學新進展如動物克隆技術及動物轉基因技術在人類生殖生物學及動物生物工程領域的應用。
3、《動物繁殖學》課程的地位與作用
本課程在專業培養目标中定位于專業基礎課,專業主幹課,為必修課。本課程以動物生理學、動物生物化學、組織與胚胎學為基礎,是豬生産學、牛生産學、禽生産學的基礎,同時與動物遺傳學、家畜育種學互相促進。
4、《動物繁殖學》課程的教學目标
本課程的教學目标是培養學生掌握動物繁殖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和基本技術,為學生從事動物生産及後續課程學習打下良好基礎。教學的目的是要求學生掌握動物繁殖與産科疾病防治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術,使學生掌握先進的動物繁殖技術、動物繁殖管理技術和動物繁殖生物技術。
5、《動物繁殖學》課程的教學指導思想
在課程教學中,堅持因人施教的原則, 即根據專業的特點和學生的基礎制訂切實可行的授課計劃, 既使教學的起點與學生已有知識水平相适應,又使教學内容盡量滿足動物科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标的需求。
根據學生就業區域特點,本課程理論教學内容主要以陸生動物繁殖原理和繁殖技術為重點,适當補充水生動物生殖生物學的相關内容。在講授動物繁殖原理與技術基本理論、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同時,突出熱帶動物、海洋動物繁殖生物學特色。
理論教學組織形式是以課堂講授為主,以課堂提問、課堂讨論為輔,并指導學生圍繞專題,查閱資料,撰寫課程論文,進行專題讨論。
基礎性實驗教學的組織形式是2-3人分一個小組,由學生預習,教師簡要講解實驗的基本原理,基本要求和操作要點,指導學生進行實驗,學生撰寫實驗報告。
綜合性實驗教學的組織形式是2-3人分一個小組,根據實驗指導書,撰寫實驗方案,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綜合性實驗。
設計性實驗教學的組織形式是2-3人分一個小組,教師給每個小組分配實驗任務。學生根據目标與任務,查閱資料,制定方案,經研讨确定實驗方案,并在教師指導下完成實驗,撰寫報告并進行交流。